2011年一级建造师考试真题-水利水电真题及答案第3页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投稿人: 时间:2014-08-02 浏览次数:
(1)开工前业主应向承包商支付合同价20%的预付款;
(2)业主自第一个月起,从承包商的工程款中,按5%的比例扣留滞留金;
(3)当子项工程实际工程量超过估算工程量±10%时,可进行调价,调价系数为0.9(1.1);
(4)造价工程师每月签发付款最低金额为20万元;
(5)预付款在最后两个月平均扣除。
承包商每月实际完成并经签证确认的工程量如表6.1所示
月份 | 1 | 2 | 3 | 4 |
完成量 | 700 | 1000 | 1000 | 600 |
问题:
1、预付款是多少?
2、每月工程量价款是多少?造价工程师应签证的工程款是多少?实际签发的付款凭证金额是多少?
答案:
1、合同总价为:3500×300=105万,预付105×20%=21万
2、四个月累计总量3300 m3未超出估算工程量±10%,因此单价无须调整;具体结算如下:
一月:700×300=21万,扣滞留金21×5%=1.05万,应签证19.95万,小于20万,本月不签发付款凭证。
二月:1000×300=30万,扣滞留金30×5%=1.5万,应签证28.5万,应签发一月和二月累计19.95万+28.5万=48.45万。
三月:1000×300=30万,扣滞留金30×5%=1.5万,扣预付款21×50%=10.5万,剩余18万,小于20万,本月不签发。
四月:600×300=18万,扣滞留金18×5%=0.9万,扣预付款21×50%=10.5万,剩余6.6万,三月和四月累计24.6万,大于20万,故本月签发24.6万
三、碾压混凝土坝是采用碾压土石坝的施工方法,使用干贫性混凝土修建的混凝土坝,是混凝土坝施工的一种新技术。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是世界筑坝史的一次重大突破。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碾压混凝土的试验研究。1981年,日本建成世界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坝——岛地川(高89m)。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极其迅猛。截至1999年底,世界上30个国家完建和在建的坝高为15m以上碾压混凝土坝已有220余座。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探索,1986年建成第一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至2002年底已建成碾压混凝土坝45座,其中拱坝7座,重力坝38座,百米以上有11座。在建碾压混凝土坝15座,其中拱坝3座,重力坝12座,我国的龙滩水电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坝高216.5m.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有些领域已达世界领先水平。承包商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根据有关资料,结合现场地形地貌等条件,重点对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考虑,
(1)料场的选择与布置;
(2)导、截流技术方案;
(3)施工机械的选择;
(4)混凝土坝施工分缝分块;
(5)混凝土的生产与运输方案;
(6)混凝土的浇筑与养护方案;
(7)碾压施工工艺等。
问题:
1、碾压混凝土坝的施工工艺程序?
2、碾压混凝土坝的施工特点?
3、碾压混凝土坝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和手段?
答案:
1、碾压混凝土坝的施工工艺程序是先在初浇层铺砂浆,汽车运输入仓,平仓机平仓,振动压实机压实,振动切缝机切缝,切完缝再沿缝无振碾压两遍。
2、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主要特点是:采用干贫混凝土;大量掺加粉煤灰,以减少水泥用量;采用通仓薄层浇筑;同时要采取温度控制和表面防裂措施。
3、影响碾压混凝土坝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有碾压时拌合料的干湿度,卸料、平仓、碾压的质量控制以及碾压混凝土的养护和防护等。
目前常用的几种主要质量控制手段有:
1.在碾压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常用VeBe仪测定碾压混凝土的稠度,以控制配合比。
2.在碾压过程中,可使用核子密度仪测定碾压混凝土的湿密度和压实度,对碾压层的均匀性进行控制。
3.碾压混凝土的强度在施工过程中是以监测密度进行控制的,并通过钻孔取芯样校核其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四、某施工公司 A欲在某公开招标工程中进行投标。同时投标的单位还有BCDE公司,在平常的接触里 A公司和这几个公司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编制完标书之后,A公司和其他几个公司进行了协商,各方交换了投标报价,并达成协议在原报价的基础上增加10%的利润。
问题:
1、在工程开标大会上,除到会的投标单位的有关人员外,招标办请来了市公证处法律顾问参加大会。开标前公证处提出对投标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查。在审查中,对施工公司 A提出疑问,这个公司所提交的资质材料种类与份数齐全,有单位盖的公章,有项目负责人的签字。可是法律顾问认为公司投标书无效。试问上述招标程序是否正确?为什么?
2、施工公司A的投标书是否有效?为什么?
3、ABCDE公司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法律法规如何定义?
答案:
1、上述招标程序不正确。因为招标单位应对报名参加投标单位进行资格预审。故在开标会议上不应再对投标单位的资格进行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