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关于做好《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推广应用的通知第3页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投稿人: 时间:2017-11-16 浏览次数:
表8.16 传热系数分级
分级 1 2 3 4 5
分级指标值/[W/(m2•K)] K≥5.0 5.0>K≥4.0 4.0>K≥3.5 3.5>K≥3.0 3.0>K≥2.5
分级 6 7 8 9 10
分级指标值/[W/(m2•K)] 2.5>K≥2.0 2.0>K≥1.6 1.6>K≥1.3 1.3>K≥1.1 K<1.1
注:一体化遮阳窗保温性能以遮阳部件收回、伸展状态下窗传热系数K值表示。
8.10.3 适用范围
适合于我国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等地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8.10.4 工程案例
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南京怡康街招商地产雍华府项目、南京麒麟山庄小区、苏州正荣国领项目、海门龙信广场。
9 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
9.1 消能减震技术
9.1.1 技术内容
消能减震技术是将结构的某些构件设计成消能构件,或在结构的某些部位装设消能装置。在风或小震作用时,结构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当出现大风或大震作用时,随着结构侧向变形的增大,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或风振能量,使主体结构避免出现明显的非弹性状态,且迅速衰减结构的地震或风振反应(位移、速度、加速度等),保护主体结构及构件在强地震或大风中免遭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
消能部件一般由消能器、连接支撑和其他连接构件等组成。
消能部件中的消能器(又称阻尼器)分为速度相关型如粘滞流体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粘滞阻尼墙、粘弹性阻尼墙;位移相关型如金属屈服型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和其它类型,如调频质量阻尼器(TMD)、调频液体阻尼器(TLD)等。
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的结构体系与传统抗震结构体系相比,具有更高安全性、经济性和技术合理性。
9.1.2 技术指标
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采用消能减震技术结构体系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和《建筑消能建筑技术规程》JGJ 297进行,设计安装做法可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振)设计》09SG610-2,其产品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消能阻尼器》JG/T 209的规定。
9.1.3 适用范围
消能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多高层建筑,高耸塔架,大跨度桥梁,柔性管道、管线(生命线工程),既有建筑的抗震(或抗风)性能的改善,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
9.1.4 工程案例
江苏省宿迁市建设大厦、北京威盛大厦等新建工程,以及北京火车站、北京展览馆、西安长乐苑招商局广场4号楼等加固改造工程。
9.2 建筑隔震技术
9.2.1 技术内容
基础隔震系统是通过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一个专门的隔震支座和耗能元件(如铅阻尼器、油阻尼器、钢棒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和滑板支座等),形成刚度很低的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通过隔震层的隔震和耗能元件,使基础和上部结构断开,将建筑物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三部分,延长上部结构的基本周期,从而避开地震的主频带范围,使上部结构与水平地面运动在相当程度上解除了耦连关系,同时利用隔震层的高阻尼特性,消耗输入地震动的能量,使传递到隔震结构上的地震作用进一步减小,提高隔震建筑的安全性。目前除基础隔震外,人们对层间隔震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多。
隔震技术已经系统化、实用化,它包括摩擦滑移系统、叠层橡胶支座系统、摩擦摆系统等,其中目前工程界最常用的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这种隔震系统,性能稳定可靠,采用专门的叠层橡胶支座作为隔震元件,是由一层层的薄钢板和橡胶相互叠置,经过专门的硫化工艺粘合而成,其结构、配方、工艺需要特殊的设计,属于一种橡胶厚制品。目前常用的橡胶隔震支座有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等。
9.2.2 技术指标
采用隔震技术后的上部结构地震作用一般可减小3~6倍,地震时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反应以第一振型为主,类似于刚体平动。其地震反应很小,结构构件和内部设备都不会发生破坏或丧失正常的使用功能,在内部工作和生活的人员不仅不会遭受伤害,也不会感受到强烈的摇晃,强震发生后人员无需疏散,房屋无需修理或仅需一般修理,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甚至避免非结构构件如设备、装修破坏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建筑隔震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采用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采用隔震技术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进行,设计安装做法可参考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03SG610-1,其产品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JG 118的规定。
9.2.3 适用范围
建筑隔震技术一般应用于重要的建筑,一般指甲、乙类等特别重要的建筑;也可应用于有特殊性使用要求的建筑,传统抗震技术难以达到抗震要求的或有更高抗震要求的某些建筑,也可用于抗震性能不满足要求的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
9.2.4 工程案例
北京三里河七部委联合办公楼、北京地铁复八线、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昆明新机场等。
9.3 结构构件加固技术
9.3.1 技术内容
结构构件加固技术常用的有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和外包钢加固技术。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是在被加固构件进行界面处理后,将钢绞线网片敷设于被加固构件的受拉部位,再在其上涂抹聚合物砂浆。其中钢绞线是受力的主体,在加固后的结构中发挥其高于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聚合物砂浆有良好的渗透性、对氯化物和一般化工品的阻抗性好,粘结强度和密实程度高,一方面可起保护钢绞线网片的作用,另一方面将其粘结在原结构上形成整体,使钢绞线网片与原结构构件变形协调、共同工作,以有效提高其承载能力和刚度。
外包钢加固法是在钢筋混凝土梁、柱四周包型钢的一种加固方法,可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湿式外包钢加固法,是在外包型钢与构件之间采用改性环氧树脂化学灌浆等方法进行粘结,以使型钢与原构件能整体共同工作。干式外包钢加固法的型钢与原构件之间无粘结(有时填以水泥砂浆),不传递结合面剪力,与湿式相比,干式外包钢法施工更方便,但承载力的提高不如湿式外包钢法有效。
9.3.2 技术指标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的材料和设计计算及施工应符合行业标准《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加固技术规程》JGJ 337的要求;外包钢加固的设计计算和胶粘剂的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和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 116的规定,关于钢材、焊缝设计及其施工的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的规定。
9.3.3 适用范围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适用于砌体结构砖墙、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和节点的加固。外包钢加固技术适用于需要提高截面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梁、柱结构的加固。
9.3.4 工程案例
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与外包钢加固技术已在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工人体育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厦门特区纪念馆等加固改造工程中应用。
9.4 建筑移位技术
9.4.1 技术内容
建筑物移位技术是指在保持房屋建筑与结构整体性和可用性不变的前提下,将其从原址移到新址的既有建筑保护技术。建筑物移位具有技术要求高、工程风险大的特点。建筑物移位包括以下技术环节:新址基础施工、移位基础与轨道布设、结构托换与安装行走机构、牵引设备与系统控制、建筑物移位施工、新址基础上就位连接。其中结构托换是指对整体结构或部分结构进行合理改造,改变荷载传力路径的工程技术,通过结构托换将上部结构与基础分离,为安装行走机构创造条件;移位轨道及牵引系统控制是指移位过程中轨道设计及牵引系统的实施,通过液压系统施加动力后驱动结构在移位轨道上行走;就位连接是指建筑物移到指定位置后原建筑与新基础连接成为整体,其中可靠的连接处理是保证建筑物在新址基础上结构安全的重要环节。
9.4.2 技术指标
采用建筑移位技术的结构设计可依据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JGJ/T 239及《建筑物移位纠倾增层改造技术规范》CECS225进行,变形监测做法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执行。
9.4.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具有使用价值或保留价值或历史价值的既有建(构)物的整体移位,对于这些既有建(构)物因规划调整、小区平面布置改变等原因,需整体从原址移位到附近新址,其移位方式包括平移、旋转及局部顶升。可考虑进行移位的建(构)筑物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其层数为多层,其结构形式可包括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木结构、钢结构等;其他构筑物;古建筑、历史建筑与特殊建筑。
9.4.4 工程案例
厦门市人民检察院综合楼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移工程、泉州佳丽彩印厂专家楼平移工程、北京英国大使馆(国家一级文物)整体平移工程、济南宏济堂历史建筑整体移位工程等。
9.5 结构无损性拆除技术
9.5.1 技术内容
无损性拆除技术主要包括金刚石无损钻切技术和水力破除技术,这两种技术对结构产生的扰动小,对保留结构基本无冲击,不损坏保留结构的性能状态,同时它具有低噪声、轻污染、效率高的特点。主要用于既有建(构)物结构改造时部分结构与构件的无损性拆除。
(1)金刚石无损钻切技术
利用金刚石工具包括金刚石绳锯、金刚石圆盘锯、金刚石薄壁钻等,通过其对既有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锯切、切削与钻孔形成切割面,将结构需切割拆除的部分与保留的结构分离,满足保留既有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和使用寿命的技术要求。
(2)水力破除技术
水力破除技术是采用高速水射流来破除混凝土的静力铣刨技术。混凝土是多孔材料且抗拉强度相对较低,高速水射流穿透混凝土孔隙时产生内压,当内压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即被破除,而水流对钢筋没有影响,故钢筋可以原样保留。
9.5.2 技术指标
(1)金刚石无损钻切技术
1)金刚石绳锯:
绳索的变向是通过导向轮的组合安装来实现的,施工过程中导向轮的安装与主动驱动轮中的位置关系应巧妙的设计,以满足切割要求。
绳索切割线速度不低于18m/s。
金刚石绳索的质量标准应满足切割过程中最大张拉强度的要求。
2)金刚石圆盘锯 :
切割锯片与切割深度的关系见表9.1。
表9.1 切割锯片与切割深度关系表
锯片直径/mm 400 600 700 1200
切割深度/mm 150 250 300 500
切割锯的轨道安装偏差控制在3mm以内,锯片固定完成后检查调整锯片与切割面的垂直度,平行于墙体切割楼板时,距离墙边最小切割距离为30mm。
3)金刚石薄壁钻:
采用十字画线法确定钻孔中心,孔位偏差不超过3mm。
利用连续钻孔进行切割时,钻孔采用Φ89mm或Φ108mm孔径施工,1m长度方向上布置钻孔数为11~13个。切割直线偏差小于20mm。
(2)水力破除技术
水力破除技术参数主要为压力、流量、冲程;如压力大、流量小则施工效率会大大降低,压力小、流量大则无法破除混凝土,冲程大则破除深度大,冲程小则破除深度小,三者有着密不可分,应针对不同标号强度、级配的混凝土参数的进行设定。具体参数详见表9.2。
表9.2水力破除技术参数表
破除形式 压力/MPa 流量/(L/min)
机器人形式 180~220 180~220
手持式形式 220~260 20~26
9.5.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类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局部结构拆改及有保留结构要求的工程施工。
9.5.4 工程案例
北京三元桥(跨京顺路)桥梁快速大修工程、京港澳高速公路石安段支漳河特大桥改扩建工程、北京牡丹园公寓2号楼拆除工程等。
9.6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
9.6.1 技术内容
基坑工程监测是指通过对基坑控制参数进行一定期间内的量值及变化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评估判断或预测基坑安全状态,为安全控制措施提供技术依据。
监测内容一般包括支护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基坑底部及周边土体的位移、周边建筑物的位移、周边管线和设施的位移及地下水状况等。
监测系统一般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数据库、状态分析评估与预测软件等。
通过在工程支护(围护)结构上布设位移监测点,进行定期或实时监测,根据变形值判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消除影响,避免进一步变形发生的危险。监测方法可分为基准线法和坐标法。
在水平位移监测点旁布设围护结构的沉降监测点,布点要求间隔15~25m布设一个监测点,利用高程监测的方法对围护结构顶部进行沉降监测。
基坑围护结构沿垂直方向水平位移的监测,用测斜仪由下至上测量预先埋设在墙体内测斜管的变形情况,以了解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基坑支护结构在各个深度上的水平位移情况,用以了解和推算围护体变形。
临近建筑物沉降监测,利用高程监测的方法来了解临近建筑物的沉降,从而了解其是否会引起不均匀沉降。
在施工现场沉降影响范围之外,布设3个基准点为该工程临近建筑物沉降监测的基准点。临近建筑物沉降监测的监测方法、使用仪器、监测精度同建筑物主体沉降监测。
9.6.2 技术指标
(1)变形报警值。水平位移报警值,按一级安全等级考虑,最大水平位移≤0.14%H;按二级安全等级考虑,最大水平位移≤0.3%H。
(2)地面沉降量报警值。按一级安全等级考虑,最大沉降量≤0.1%H;按二级安全等级考虑,最大沉降量≤0.2%H。
(3)监测报警指标一般以总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量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一般不宜超过设计限值。若有监测项目的数据超过报警指标,应从累计变化量与日变量两方面考虑。
9.6.3 适用范围
用于深基坑钻、挖孔灌注桩、地连墙、重力坝等围(支)护结构的变形监测。
9.6.4 工程案例
深圳中航广场工程、上海万达商业中心等。
9.7 大型复杂结构施工安全性监测技术
9.7.1 技术内容
大型复杂结构是指大跨度钢结构、大跨度混凝土结构、索膜结构、超限复杂结构、施工质量控制要求高且有重要影响的结构、桥梁结构等,以及采用滑移、转体、顶升、提升等特殊施工过程的结构。
大型复杂结构施工安全性监测以控制结构在施工期间的安全为主要目的,重点技术是通过检测结构安全控制参数在一定期间内的量值及变化,并根据监测数据评估或预判结构安全状态,必要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以保证结构安全。监测参数一般包括变形、应力应变、荷载、温度和结构动态参数等。
监测系统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数据库、状态分析评估与显示软件等。
9.7.2 技术指标
监测技术指标主要包括传感器及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测试稳定性和精度,其稳定性指标一般为监测期间内最大漂移小于工程允许的范围,测试精度一般满足结构状态值的5%以内。监测点布置与数量满足工程监测的需要,并满足《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GB50982等国家现行监测、测量等规范标准要求。
9.7.3 适用范围
大跨度钢结构、大跨度混凝土结构、索膜结构、超限复杂结构、施工质量控制要求高且有重要影响的建筑结构和桥梁结构等,包含有滑移、转体、顶升、提升等特殊施工过程的结构。
9.7.4 工程案例
武汉绿地中心、上海中心、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天津津塔、上海东方明珠塔、广州电视塔等超高层与高耸结构、国家体育场钢结构、五棵松体育馆钢结构、国家大剧院钢结构、深圳会展中心钢结构、昆明新机场、上海大剧院、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钢结构与索膜结构、中国航海博物馆结构;大同大剧院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等大跨空间结构,CCTV新台址异形结构;大同美术馆三角锥钢结构顶推滑移工程,贵州盘县大桥顶推工程,中航技研发中心顶升工程等。
9.8 爆破工程监测技术
9.8.1 技术内容
在爆破作业中爆破振动对基础、建筑物自身、周边环境物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无论从工程施工的角度还是环境安全的需要,均要对爆破作业提出控制,将爆破引发的各类效应列为控制和监测爆破影响的重要项目。
爆破监测的主要项目主要包括:(1)爆破质点振动速度;(2)爆破动应变;(3)爆破孔隙动水压力;(4)爆破水击波、动水压力及涌浪;(5)爆破有害气体、空气冲击波及噪声;(6)爆破前周边建筑物的检测与评估;(7)爆破中周边建筑物振动加速度、倾斜及裂缝。
振动速度加速度传感器、应变计、渗压计、水击波传感器、脉动压力传感器、倾斜计、裂缝计等分别与各类数据采集分析装置组成监测系统;对有害气体的分析可采用有毒气体检测仪;空气冲击波及噪声监测可采用专用的爆破噪声测试系统或声级计。
9.8.2技术指标
爆破监测在具体实施中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爆破安全规程》GB6722、《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5748、《水电水利工程爆破安全监测规程》DL/T5333。
9.8.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市政工程、海港码头、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岩石类爆破。
9.8.4 工程案例
三峡水利枢纽三期上游围堰拆除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左右岸开挖工程、秦山核电站大型基坑开挖爆破、重庆轻轨三号线江北机场站工程、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加高工程、西北热力穿山隧道爆破施工。
9.9 受周边施工影响的建(构)筑物检测、监测技术
9.9.1 技术内容
周边施工指在既有建(构)筑物下部或临近区域进行深基坑开挖降水、地铁穿越、地下顶管、综合管廊等的施工,这些施工易引发周边建(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变形及开裂等,致使结构或既有线路出现开裂、不均匀沉降、倾斜甚至坍塌等事故,因此有必要对受施工影响的周边建(构)筑物进行检测与风险评估,并对其进行施工期间的监测,严格控制其沉降、位移、应力、变形、开裂等各项指标。
各类穿越既有线路或穿越既有建(构)筑物的工程,施工前应按施工工艺及步骤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地表及上部结构变形与内力,并结合计算结果调整和设定施工监控指标。
9.9.2 技术指标
检测主要是对既有结构的现状、结构性态进行检测与调查,记录结构外观缺陷与损伤、裂缝、差异沉降、倾斜等作为施工前结构初始值,并对结构进行承载力评定及预变形分析。结构承载力评定应包含较大差异沉降、倾斜或缺陷的作用;监测及预警主要为受影响的建(构)筑物结构内部变形及应力,倾斜与不均匀沉降,典型裂缝的宽度与开展,其他典型缺陷等。
9.9.3 适用范围
周边施工包含深基坑施工、地铁穿越施工、地下顶管施工、综合管廊施工等。
9.9.4 工程案例
天津老城厢深基坑开挖对周边居民楼影响监测,天津地下管廊顶管施工对周边居民楼影响监测,北京地铁10号线穿越施工过程检测监测,合肥地铁3号线穿越施工对上部建筑影响检测监测与评估。
9.10 隧道安全监测技术
9.10.1 技术内容
对隧道衬砌结构变形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判定隧道的安全性,实现隧道安全监测。
监测系统应包括监测断面测点棱镜、自动全站仪、通讯装置、控制计算机以及数据中心服务器,采用实时在线控制方式,可实现数据的受控采集和实时分析,同时实现监测数据和报警信息的实时发布。
系统实施具体要求如下:
(1)在隧道衬砌结构表面设置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应设置在变形影响区内,监测断面间距一般5~15m,特殊地质地段和重要构筑物附近的断面应适当加密;
(2)每个监测断面设置监测棱镜若干,一般要在拱顶、拱腰、拱脚等部位设置监测点;
(3)在监测区域外的稳定区布置基准断面,可以在监测区外布置2个基准断面,每断面设置棱镜2~5个,两基准断面之间棱镜组成基线,采用自动全站仪进行基于基线的变形测量;
(4)自动全站仪应尽量设置在两个基准断面之间,同时要避让最大变形区域,减少监测过程中具有有限角度补偿的自动全站仪的人工纠偏工作量;
(5)监测报警阈值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计算设置,同时符合相关规范。
9.10.2 技术指标
监测实施过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等。
9.10.3 适用范围
施工和运营中的隧道安全监测。
9.10.4 工程案例
深圳地铁9号线,深圳地铁9号线西延线等。
10 信息化技术
10.1 基于BIM的现场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基于BIM的现场施工管理信息技术是指利用BIM技术,并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施工现场可视化、虚拟化的协同管理。在施工阶段结合施工工艺及现场管理需求对设计阶段施工图模型进行信息添加、更新和完善,以得到满足施工需求的施工模型。依托标准化项目管理流程,结合移动应用技术,通过基于施工模型的深化设计,以及场布、施组、进度、材料、设备、质量、安全、竣工验收等管理应用,实现施工现场信息高效传递和实时共享,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10.1.1 技术内容
(1)深化设计:基于施工BIM模型结合施工操作规范与施工工艺,进行建筑、结构、机电设备等专业的综合碰撞检查,解决各专业碰撞问题,完成施工优化设计,完善施工模型,提升施工各专业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可校核性。
(2)场布管理:基于施工BIM模型对施工各阶段的场地地形、既有设施、周边环境、施工区域、临时道路及设施、加工区域、材料堆场、临水临电、施工机械、安全文明施工设施等进行规划布置和分析优化,以实现场地布置科学合理。
(3)施组管理:基于施工BIM模型,结合施工工序、工艺等要求,进行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模拟,并对方案进行分析和优化,提高方案审核的准确性,实现施工方案的可视化交底。
(4)进度管理:基于施工BIM模型,通过计划进度模型(可以通过Project等相关软件编制进度文件生成进度模型)和实际进度模型的动态链接,进行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的对比,找出差异,分析原因,BIM 4D进度管理直观的实现对项目进度的虚拟控制与优化。
(5)材料、设备管理:基于施工BIM模型,可动态分配各种施工资源和设备,并输出相应的材料、设备需求信息,并与材料、设备实际消耗信息进行比对,实现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有效控制。
(6)质量、安全管理:基于施工BIM模型,对工程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进行模拟仿真以及方案优化。利用移动设备对现场工程质量、安全进行检查与验收,实现质量、安全管理的动态跟踪与记录。
(7)竣工管理:基于施工BIM模型,将竣工验收信息添加到模型,并按照竣工要求进行修正,进而形成竣工BIM模型,作为竣工资料的重要参考依据。
10.1.2 技术指标
(1)基于BIM技术在设计模型基础上,结合施工工艺及现场管理需求进行深化设计和调整,形成施工BIM模型,实现BIM模型在设计与施工阶段的无缝衔接。
(2)运用的BIM技术应具备可视化、可模拟、可协调等能力,实现施工模型与施工阶段实际数据的关联,进行建筑、结构、机电设备等各专业在施工阶段的综合碰撞检查、分析和模拟。
(3)采用的BIM施工现场管理平台应具备角色管控、分级授权、流程管理、数据管理、模型展示等功能。
(4)通过物联网技术自动采集施工现场实际进度的相关信息,实现与项目计划进度的虚拟比对。
(5)利用移动设备,可即时采集图片、视频信息,并能自动上传到BIM施工现场管理平台,责任人员在移动端即时得到整改通知、整改回复的提醒,实现质量管理任务在线分配、处理过程及时跟踪的闭环管理等的要求。
(6)运用BIM技术,实现危险源的可视标记、定位、查询分析。安全围栏、标识牌、遮拦网等需要进行安全防护和警示的地方在模型中进行标记,提醒现场施工人员安全施工。
(7)应具备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的能力。
10.1.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深化、场布、施组、进度、材料、设备、质量、安全等业务管理环节的现场协同动态管理。
10.1.4 工程案例
湖北武汉绿地中心项目,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研楼项目,云南昆明润城第二大道项目,越南越中友谊宫项目,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项目,广东东莞国贸中心项目,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广东深圳腾讯滨海大厦工程,广东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北京中国卫星通信大厦,天津117大厦项目等,山西晋中矿山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中心。
10.2 基于大数据的项目成本分析与控制信息技术
基于大数据的项目成本分析与控制信息技术,是利用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更科学和有效的提升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水平和管控能力的技术。通过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充分利用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积累的海量业务数据,按业务板块、地区、重大工程等维度进行分类、汇总,对“工、料、机” 等核心成本要素进行分析,挖掘出关键成本管控指标并利用其进行成本控制,从而实现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管控和风险预警。
10.2.1 技术内容
(1)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主要技术内容
1)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技术是要建设包含收入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报表分析等功能模块的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2)收入管理模块应包括业主合同、验工计价、完成产值和变更索赔管理等功能,实现业主合同收入、验工收入、实际完成产值和变更索赔收入等数据的采集。
3)成本管理模块应包括价格库、责任成本预算、劳务分包、专业分包、机械设备、物资管理、其他成本和现场经费管理等功能,具有按总控数量对“工、料、机”的业务发生数量进行限制,按各机构、片区和项目限价对“工、料、机”采购价格进行管控的能力,能够编制预算成本和采集劳务、物资、机械、其他、现场经费等实际成本数据。
4)资金管理模块应包括债务支付集中审批、支付比例变更、财务凭证管理等功能,具有对项目部资金支付的金额和对象进行管控的能力,实现应付和实付资金数据的采集。
5)报表分析应包括“工、料、机”等各类业务台帐和常规业务报表,并具备对劳务、物资、机械和周转料的核算功能,能够实时反映施工项目的总体经营状态。
(2)成本业务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主要技术内容
1)建立项目成本关键指标关联分析模型。
2)实现对“工、料、机”等工程项目成本业务数据按业务板块、地理区域、组织架构和重大工程项目等分类的汇总和对比分析,找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
3)实现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价格、数量、变更索赔等关键要素的趋势分析和预警。
4)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形成成本管理的“量、价、费”等关键指标,通过对关键指标的控制,实现成本的过程管控和风险预警。
5)应具备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的能力。
10.2.2 技术指标
(1)采用大数据采集技术,建立项目成本数据采集模型,收集成本管理系统中存储的海量成本业务数据。
(2)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价格指标关联分析模型,以地区、业务板块和业务发生时点为主要维度,结合政策调整、价格变化等相关社会经济指标,对劳务、物资和机械等成本价格进行挖掘,提取适合各项目的劳务分包单价、物资采购价格、机械租赁单价等数据,并输出到成本管理系统中作为项目成本的控制指标。
(3)采用可视化分析技术,建立项目成本分析模型,从收入与产值、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预计利润与实际利润等多个角度对项目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对成本指标进行趋势分析和预警。
(4)采用分布式系统架构设计,降低并发量提高系统可用性和稳定性。采用B/S和C/S模式相结合的技术,Web端实现业务单据的流转审批,使用离线客户端实现数据的便捷、快速处理。
(5)通过系统的权限控制体系限定用户的操作权限和可访问的对象。系统应具备身份鉴别、访问控制、会话安全、数据安全、资源控制、日志与审计等功能,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抓包窜改。
10.2.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加强项目成本管控的工程建设项目。
10.2.4 工程案例
四川成都博览城项目,山东济南世茂天城项目,山东济南中铁诺德名城二期项目,湖北襄阳新天地房建项目等工程项目等。
10.3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采购技术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采购技术是指通过云计算技术与电子商务模式的结合,搭建基于云服务的电子商务采购平台,针对工程项目的采购寻源业务,统一采购资源,实现企业集约化、电子化采购,创新工程采购的商业模式。平台功能主要包括:采购计划管理、互联网采购寻源、材料电子商城、订单送货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数据中心等。通过平台应用,可聚合项目采购需求,优化采购流程,提高采购效率,降低工程采购成本,实现阳光采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0.3.1 技术内容
(1)采购计划管理:系统可根据各项目提交的采购计划,实现自动统计和汇总,下发形成采购任务。
(2)互联网采购寻源:采购方可通过聚合多项目采购需求,自动发布需求公告,并获取多家报价进行优选,供应商可进行在线报名响应。
(3)材料电子商城:采购方可以针对项目大宗材料、设备进行分类查询,并直接下单。供应商可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获取订单信息,进行供货。
(4)订单送货管理:供应商可根据物资送货要求,进行物流发货,并可以通过移动端记录物流情况。采购方可通过移动端实时查询到货情况。
(5)供应商管理:提供合格供应商的审核和注册功能,并对企业基本信息、产品信息及价格信息进行维护。采购方可根据供货行为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形成供应商评价记录。
(6)采购数据中心:提供材料设备基本信息库、市场价格信息库、供应商评价信息库等的查询服务。通过采购业务数据的积累,对以上各信息库进行实时自动更新。
10.3.2 技术指标
(1)通过搭建云基础服务平台,实现系统负载均衡、多机互备、数据同步及资源弹性调度等机制。
(2)具备符合要求的安全认证、权限管理等功能,同时提供工作流引擎,实现流程的可配置化及与表单的可集成化。
(3)应提供规范统一的材料设备分类与编码体系、供应商编码体系和供应商评价体系。
(4)可通过统一信用代码校验及手机号码校验,确认企业及用户信息的一致性和真实性。云平台需通过数字签名系统验证用户登录信息,对用户账户信息及投标价格信息进行加密存储,通过系统日志自动记录采购行为,以提高系统安全性及法律保障。
(5)应支持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供应商查询、在线下单、采购订单跟踪查询等应用。
(6)应实现与项目管理系统需求计划、采购合同的对接,以及与企业OA系统的采购审批流程对接。还应提供与其他相关业务系统的标准数据接口。
10.3.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采购业务环节。
10.3.4 工程案例
上海迪士尼工程项目,陕西西安西安交大科技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四川宜宾向家坝水电站工程,福建福清核电站3、4号机组工程,北京中铁鲁班商务网项目等。
10.4 基于互联网的项目多方协同管理技术
基于互联网的项目多方协同管理技术是以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SCW)理论为基础,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BIM等技术为支撑,构建的多方参与的协同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工作任务协同管理、质量和安全协同管理、图档协同管理、项目成果物的在线移交和验收管理、在线沟通服务,解决项目图档混乱、数据管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实现项目各参与方之间信息共享、实时沟通,提高项目多方协同管理水平。
10.4.1 技术内容
(1)工作任务协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总包方发布的任务清单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实时分享给投资方、分包方、监理方等项目相关参与方,实现多参与方对项目施工任务的协同管理和实时监控。
(2)质量和安全管理协同。能够实现总包方对质量、安全的动态管理和限期整改问题自动提醒。利用大数据进行缺陷事件分析,通过订阅和推送的方式为多参与方提供服务。
(3)项目图档协同。项目各参与方基于统一的平台进行图档审批、修订、分发、借阅,施工图纸文件与相应BIM构件进行关联,实现可视化管理。对图档文件进行版本管理,项目相关人员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最新的图档。
(4)项目成果物的在线移交和验收。各参与方在项目设计、采购、实施、运营等阶段通过协同平台进行成果物的在线编辑、移交和验收,并自动归档。
(5)在线沟通服务。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增强各参与方沟通能力。
10.4.2 技术指标
(1)采用云模式及分布式架构部署协同管理平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移动应用,实现项目文档快速上传和下载。
(2)应具备即时通讯功能,统一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体系,实现多组织、多用户的统一管理和权限控制,提供海量文档加密存储和管理能力。
(3)针对工程项目的图纸、文档等进行图形、文字、声音、照片和视频的标注。
(4)应提供流程管理服务,符合业务流程与标注(BPMN)2.0标准。
(5)应提供任务编排功能,支持父子任务设计,方便逐级分解和分配任务,支持任务推送和自动提醒。
(6)应提供大数据分析功能,支持质量、安全缺陷事件的分析,防范质量、安全风险。
(7)应具备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的能力。
10.4.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工程项目多参与方的跨组织、跨地域、跨专业的协同管理。
10.4.4 工程案例
天津117项目,湖北武汉绿地中心项目,重庆来福士广场项目,湖北武汉因特宜家项目,广东深圳华润深圳湾国际商业中心项目,太原山西行政学院综合教学楼项目等。
10.5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项目动态管理信息技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项目动态管理信息技术是指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视频监控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施工现场的设备调度、计划管理、安全质量监控等环节进行信息即时采集、记录和共享,满足现场多方协同需要,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实现项目动态实时管理,规避项目过程各类风险。
10.5.1 技术内容
(1)设备调度。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对施工现场车辆运行轨迹、频率、卸点位置、物料类别等信息的采集,完成路径优化,实现智能调度管理。
(2)计划管理。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施工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监控任务进度完成情况,实现工作任务合理在线分配及施工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3)安全质量管理。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对质量、安全巡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影音数据采集和自动上传,整改通知、整改回复自动推送到责任人员,实现闭环管理。
(4)数据管理。通过信息平台准确生成和汇总施工各阶段工程量、物资消耗等数据,实现数据自动归集、汇总、查询,为成本分析提供及时、准确数据。
10.5.2 技术指标
(1)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在移动端对施工现场设备进行安全、高效的统一调配和管理。
(2)结合LBS技术通过对移动轨迹采集和定位,实现移动端自动采集现场设备工作轨迹和工作状态。
(3)建立协同工作平台,实现多专业数据共享,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
(4)具备与其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共享的功能。
(5)系统应符合《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 第二级的保护要求。
10.5.3 适用范围
适用于施工作业设备多、生产和指挥管理复杂、难度大的建设项目。
10.5.4 工程案例
贵州贵阳华润国际社区项目示范区总承包工程、吉林长春吉大医院、辽宁沈阳浦和新苑住宅楼项目、天津合纵科技(天津)生产基地项目、云南昆明润城第二大道项目、湖南张家界家居生活广场一期工程、山东淄博五洲国际家具博览城二期等。
10.6 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技术
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技术,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从工厂到现场的“仓到仓”全链条一体化物资、物流、物管体系。通过手持终端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实现集装卸、运输、仓储等整个物流供应链信息的一体化管控,实现项目物资、物流、物管的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解决传统模式下无法实时、准确的进行物流跟踪和动态分析的问题,从而提升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水平。
10.6.1 技术内容
(1)建立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平台,实现编码管理、终端扫描、报关审核、节点控制、现场信息监控等功能,同时支持单项目统计和多项目对比,为项目经理和决策者提供物资全过程监管支撑。
(2)编码管理:以合同BOQ清单为基础,采用统一编码标准,包括设备KKS编码、部套编码、物资编码、箱件编码、工厂编号及图号编码,并自动生成可供物联网设备扫描的条形码,实现业务快速流转,减少人为差错。
(3)终端扫描:在各个运输环节,通过手持智能终端设备,对条形码进行扫码,并上传至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平台,通过物联网数据的自动采集,实现集装卸、运输、仓储等整个物流供应链信息共享。
(4)报关审核:建立报关审核信息平台,完善企业物资海关编码库,适应新形势下海关无纸化报关要求,规避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货量大、发船批次多、清关延误等风险,保证各项出口物资的顺利通关。
(5)节点控制:根据工程总承包计划设置物流运输时间控制节点,包括海外海运至发货港口、境内陆运至车站、报关通关、物资装船、海上运输、物资清关、陆地运输等,明确运输节点的起止时间,以便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平台根据物联网扫码结果,动态分析偏差,进行预警。
(6)现场信息监控:建立现场物资仓储平台,通过运输过程中物联网数据的更新,实时动态监管物资的发货、运输、集港、到货、验收等环节,以便现场合理安排项目进度计划,实现物资全过程闭环管理。
10.6.2 技术指标
(1)建立统一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工作流和移动应用等技术,实现多项目管理,相关人员可通过手机随时获取信息,同时支持云部署、云存储模式,支持多方协同,业务上下贯通,逻辑上分管理策划层、业务标准化层、数据共享层三层结构。
(2)采用定制移动终端,实现远距离(>5m)条码扫描,监听手持设备扫描数据,通过https安全协议,使终端数据快速、直接、安全送达服务器,实现货物远距离快速清点和物流状态实时更新。
(3)以条形码作为唯一身份编码形式,并将打印的条码贴至箱件,扫码时,系统自动进行校验,实现各运输环节箱件内物资的快速核对。
(4)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和物联网条码技术,实现箱件位置的快速定位和箱件内物资的快速查找。
(5)将规划好的推送逻辑、时机、目标置入系统,实时监听物联网数据获取状态并进行对比分析,满足触发条件,自动通过待办任务、邮件、微信、短信等形式推送给相关方,进行预警提醒,对未确认的提醒,可设定重复发送周期。
(6)支持离线应用,可采用离线工具实现数据采集。在联网环境下,自动同步到服务器或者通过邮件发送给相关方进行导入。
(7)具备与其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共享的功能。
10.6.3 适用范围
国内外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的物流、物管。
10.6.4 工程案例
内蒙古昇华新农村光伏小镇建设项目,沙特拉比格海水淡化厂区建设项目,新疆乌鲁木齐2×1100MW超超临界空冷机组项目,宁夏宁东2×660MW燃机扩建项目,孟加拉艾萨拉姆2×600MW燃机项目等。
10.7 基于物联网的劳务管理信息技术
基于物联网的劳务管理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物联网技术,集成各类智能终端设备对建设项目现场劳务工人实现高效管理的综合信息化系统。系统能够实现实名制管理、考勤管理、安全教育管理、视频监控管理、工资监管、后勤管理以及基于业务的各类统计分析等,提高项目现场劳务用工管理能力、辅助提升政府对劳务用工的监管效率,保障劳务工人与企业利益。
10.7.1 技术内容
(1)实名制管理。实现劳务工人进场实名登记、基础信息采集、通行授权、黑名单鉴别,人员年龄管控、人员合同登记、职业证书登记以及人员退场管理。
(2)考勤管理。利用物联网终端门禁等设备,对劳务工人进出指定区域通行信息自动采集,统计考勤信息,能够对长期未进场人员进行授权自动失效和再次授权管理。
(3)安全教育管理。能够记录劳务工人安全教育记录,在现场通行过程中对未参加安全教育人员限制通过。可以利用手机设备登记人员安全教育等信息,实现安全教育管理移动应用。
(4)视频监控。能够对通行人员人像信息自动采集并与登记信息进行人工比对,能够及时查询采集记录;能实时监控各个通道的人员通行行为,并支持远程监控查看及视频监控资料存储。
(5)工资监管。能够记录和存储劳务分包队伍劳务工人工资发放记录,宜能对接银行系统实现工资发放流水的监控,保障工资支付到位。
(6)后勤管理。能够对劳务工人进行住宿分配管理,宜能够实现一卡通在项目的消费应用。
(7)统计分析。能基于过程记录的基础数据,提供政府标准报表,实现劳务工人地域、年龄、工种、出勤数据等统计分析,同时能够提供企业需要的各类格式报表定制。利用手机设备可以实现劳务工人信息查询、数据实时统计分析查询。
10.7.2 技术指标
(1)应将劳务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的各类物联网设备进行现场组网运行,并与互联网相连。
(2)基于物联网的劳务管理系统,应具备符合要求的安全认证、权限管理、表单定制等功能。
(3)系统应提供与物联网终端设备的数据接口,实现对身份证阅读器、视频监控设备、门禁设备、通行授权设备、工控机等设备的数据采集与控制。
(4)门禁方式可采用IC卡闸机门禁、人脸或虹膜识别闸机门禁、二维码闸机门禁、RFID无障碍通行等。IC卡及读写设备要符合ISO/IEC14443协议相关要求、RFID卡及读写设备应符合IOS15693协议相关要求。单台人脸或虹膜识别设备最少支持存储1000张人脸或虹膜信息;闸机通行不低于30人/min(采用人脸或虹膜生物识别通行不低于10人/min);如采用半高转闸和全高转闸,应设立安全疏散通道。
(5)可对现场人员进出的项目划设区域进行授权管理,不同授权人员只能通行对应的区域。
(6)门禁控制器应能记录进出场人员信息,统计进出场时间,并实时传输到云端服务器;应能支持断网工作,数据可在网络恢复以后及时上传;断电设备无法工作,但已采集记录数据可以保留30天。
(7)能够进行统一的规则设置,可以实现对人员年龄超龄控制、黑名单管控规则、长期未进场人员控制、未接受安全教育人员控制,可以由企业统一设置,也可以由各项目灵活配置。
(8)能及时(延时不超过3min)统计项目劳务用工相关数据,企业可以实现多项目的统计分析。
(9)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人员信息查询、安全教育登记、查看统计分析数据、远程视频监控等实时应用。
(10)具备与其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共享的功能。
10.7.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加强施工现场劳务工人管理的项目。
10.7.4 工程案例
北京新机场项目,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项目,吉林长春龙嘉机场二期项目,河南郑州林湖美景项目,上海张江高科技园项目,山东济南翡翠华庭项目,陕西西安地电广场项目,广西南宁盛科城项目,太原山西行政学院综合教学楼项目等。
10.8 基于GIS和物联网的建筑垃圾监管技术
基于GIS和物联网的建筑垃圾监管技术是指高度集成射频识别(RFID)、车牌识别(VLPR)、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移动通讯等技术,针对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进行综合监管的信息平台。该平台通过对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申报、识别、计量、运输、处置、结算、统计分析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可为过程监管及环保政策研究提供详实的分析数据,有效推动建筑垃圾的规范化、系统化、智能化管理,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建筑垃圾管理的水平。
10.8.1 技术内容
(1)申报管理:实现建筑垃圾基本信息、排放量信息和运输信息等的网上申报。
(2)识别、计量管理:利用摄像头对车载建筑垃圾进行抓拍,通过与建筑垃圾基本信息比对分析,实现建筑垃圾分类识别、称重计量,自动输出二维码标签。
(3)运输监管: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和GIS技术实现对建筑垃圾运输进行跟踪监控,确保按照申报条件中的运输路线进行运输。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垃圾车辆防护措施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运输途中不随意遗撒。
(4)处置管理:利用摄像头对建筑垃圾倾倒过程监控,确保垃圾倾倒在指定地点。
(5)结算:对应垃圾处理中心的垃圾分类,自动产生电子结算单据,确保按时结算,并能对结算情况进行查询。
(6)统计分析:通过对建筑垃圾总量、分类总量、计划量的自动统计,与实际外运量进行对比分析,防止瞒报、漏报等现象。利用多项目历史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找到相似类型项目建筑垃圾产生量的平均值,为后续项目的建筑垃圾管理提供参考。
10.8.2 技术指标
(1)车辆识别:利用车牌识别(VLPR)技术自动采集并甄别车辆牌照信息。
(2)建筑垃圾分类识别:通过制卡器向射频识别(RFID)有源卡写入相应建筑垃圾类型等信息。利用项目和处理中心的地磅处阅读器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垃圾类型信息,摄像头抓拍建筑垃圾照片,并将垃圾类型信息和抓怕信息上传至计算机进行分析比对,确定是否放行。
(3)监控管理平台:利用GIS、卫星定位系统和移动应用技术建立运输跟踪监控系统,企业总部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可建立远程监控管理平台并与运输监控系统对接,通过对运输路径、车辆定位等信息的动态化、可视化监控,实现对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
(4)具备与相关系统集成的能力。
10.8.3 适用范围
适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程度较高城市的建筑工程,桩基及基坑围护结构阶段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10.8.4 工程案例
上海明发商业广场项目,上海保利凯悦酒店项目,山东济南高新万达项目,上海上证所金桥技术中心基地项目等。
10.9 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是在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应用BIM、物联网、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通过对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深化设计、材料管理、产品制造环节进行管控,以及对施工过程中的产品进场管理、现场堆场管理、施工预拼装管理环节进行管控,实现生产过程和施工过程的信息共享,确保生产环节的产品质量和施工环节的效率,提高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和施工管理的水平。
10.9.1技术内容
(1)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协同工作流程和成果交付内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施工全过程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跨阶段的信息共享。
(2)深化设计:依据设计图纸结合生产制造要求建立深化设计模型,并将模型交付给制造环节。
(3)材料管理:利用物联网条码技术对物料进行统一标识,通过对材料“收、发、存、领、用、退”全过程的管理,实现可视化的仓储堆垛管理和多维度的质量追溯管理。
(4)产品制造:统一人员、工序、设备等编码,按产品类型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对设备进行联网管理,能按工艺参数执行制造工艺,并反馈生产状态,实现生产状态的可视化管理。
(5)产品进场管理:利用物联网条码技术可实现产品质量的全过程追溯,可在BIM模型当中按产品批次查看产品进场进度,实现可视化管理。
(6)现场堆场管理:利用物联网条码技术对产品进行统一标识,合理利用现场堆场空间,实现产品堆垛管理的可视化。
(7)施工预拼装管理:利用BIM技术对产品进行预拼装模拟,减少并纠正拼装误差,提高装配效率。
10.9.2 技术指标
(1)管理信息平台能对深化设计、材料管理、生产工序的情况进行集中管控,能在施工环节中利用生产环节的相关信息对产品生产质量进行监管,并能通过施工预拼装管理提高施工装配效率。
(2)在深化设计环节按照各专业(如预制混凝土、钢结构等)深化设计标准(要求)统一产品编码,采用专业深化设计软件开展深化设计工作,达到生产要求的设计深度,并向下游交付。
(3)在材料管理环节按照各专业(如预制混凝土、钢结构等)物料分类标准(要求)统一物料编码。进行材料“收、发、存、领、用、退”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物联网条码、RFID条码等技术绑定材料和仓库库位,采用扫描枪、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现场条码信息的采集,依据材料仓库仿真地图实现材料堆垛可视化管理,通过对材料的生产厂家、尺寸外观、规格型号等多维度信息的管理,实现质量控制的可追溯。
(4)在产品制造环节按照各专业(如预制混凝土、钢结构等)生产标准(要求)统一人员、工序、设备等编码。制造厂应用工业互联网建立网络传输体系,能支持到工序层级的设备层面,实现自动化的生产制造。
(5)采用BIM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工艺路线仿真等工具制作工艺文件,并能将工艺参数通过制造厂工业物联网体系传输给对应设备(如将切割程序传输给切割设备),各工序的生产状态可通过人员报工、条码扫描或设备自动采集等手段进行采集上传。
(6)在产品进场管理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采用扫描枪、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产品条码、RFID条码,将产品信息自动传输到管理信息平台,进行产品质量的可追溯管理。并可按照施工安装计划在BIM模型中直观查看各批次产品的进场状态,对项目进度进行管控。
(7)在现场堆场管理环节应用物联网条码、RFID条码等技术绑定产品信息和产品库位信息,采用扫描枪、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现场条码信息的采集,依据产品仓库仿真地图实现产品堆垛可视化管理,合理组织利用现场堆场空间。
(8)在施工预拼装管理环节采用BIM技术对需要预拼装的产品进行虚拟预拼装分析,通过模型或者输出报表等方式查看拼装误差,在地面完成偏差调整,降低预拼装成本,提高装配效率。
(9) 可采取云部署的方式,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信息资源的使用成本。
(10) 应具备与相关信息系统集成的能力。
10.9.3 适用范围
适用于装配式建筑产品(如钢结构、预制混凝土、木结构等)生产过程中的深化设计、材料管理、产品制造环节,以及施工过程中的产品进场管理、现场堆场管理、施工预拼装管理环节。
10.9.4 工程案例
辽宁沈阳宝能环球金融中心,广东深圳会展中心项目,湖北武汉绿地中心项目,广东深圳汉京项目,北京中国尊项目等。